目前除了上課中演奏問題解決的即興影片,
我們會作兩個系列,一個是「唱與不唱區別」系列
第二個是「特別的銓釋」系列
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個性跟特質,就像同學在班上,或公司員工,每個人都是異於他人的獨特,因此在詮釋上會有些微,甚至截然不同的差異(當然,樂曲的基調,如快樂或哀傷的基調不變。)
特別銓釋系列我們會選出動人、令人豎起耳朵傾聽、或有獨特見解、亦或是充滿個人風格的片段。(在YouTube''Rubato''音樂會影片中,陳凱翔演奏的貝多芬即是詩人的貝多芬,因他天生的氣質)
影片中貝多芬悲愴第二樂章的第二主題,第一種銓釋,可以感受到靈魂的折磨,萃鍊成樂思。這樣的表達剛好可以跟第二樂章優美的第一主題作對比。(上篇影片演奏的是第一主題)
第二種就偏流動性的吟唱。深度不若第一種,因這樂章屬歌唱性,如果想淡淡的處理,接下段再往下沉。端看個人樂思,思考跟感受(理性與感性)都很重要!
可以演奏看看,您適合哪一種?
示範者是位高中生喔!